在美國從事這方面演奏和研究的人很少,我若不寫一些文字,和這個樂器相關的理論在美國失傳也不好,就當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盡一己綿力吧。我打算盡畢生所學,寫一本這個方面的書籍,以周刊的形式,先部分綻放給大家看,最後加一些練習曲集結成書,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喜歡。

1409111230_22320

所有我的成稿,都是基於我走南闖北,漂洋過海,十幾年的關於這門樂器的沉澱和感悟。我不想一開篇就講練習曲或者技術層面的東西,我會按照我日常教課的順序娓娓道來。

maxresdefault

我會先來講呼吸是因為葫蘆絲界有一種說法是“三年練指,十年練氣” 意思就是手指頭的靈活移動三年就可以做到,但是氣息的穩定和流暢要十年的反復訓練。葫蘆絲吹奏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把自己的呼吸和樂器的發聲連在一起,融為一體。所以在這個時候,就很難去教了,因為你無法讓學生看到你的氣息走向和舌頭裡的動作。這不像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,你可以看到老師的手怎麼動,氣息有時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找的抽像理論,你根本無法看到老師的氣息走向。這和我大學學播音主持的走氣發音一樣很難琢磨。

83025aafa40f4bfb575aed77034f78f0f736180e

我把這套文章分為三個大的理論構架,我先講學習葫蘆絲過程中大腦所應該冥想的部分,再講大家可以接受的真實情況下氣息的正常走向,最後講循環呼吸理論。由於篇幅字數限制,所以這套文章會分為上中下三篇,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一氣呵成讀完。這種理論的歸納總結,真是我這麼多年葫蘆絲演奏的精華總結。

01200000032715136323343154141

言歸正傳,先講對於氣息的冥想認知。我在浙江傳媒學院念大學的時候,有一天播音專業課的教授拎著一個紙袋子進來,袋子頂端蓋了一頂帽子,所以誰都無法看到也不知道袋子裡究竟是什麼。後來他拿出來的時候是一個透明的長方形的標本,裡頭是從中間劈開的半個人頭標本,並且去掉了大腦的部分,讓我們看到鼻子喉嚨嘴型。很多人肯定覺得這個行為很詭異,但卻讓我真實的體驗到原來人體的構造是這麼的神奇,口腔內部的運動,無論畫多少張圖,也不如看實體解剖標本來的直觀。其實要真想呼吸學的好,應該有機會多看看醫學方向的解剖圖,看看人的氣息流走向。一般情況下,人在深度理解和認知一件事情後,才會把這件事情做的更好。

2_178870915_diary

Published by 肖俊俏

肖俊俏,律师,客座教授,教育学博士教育行政管理方向(2014),法律博士(2019),工商管理学博士信息与数据科学方向(2021),葫芦丝演奏家。 Junqiao Xiao, Attorney at Law; Adjunct Professor at CSML, CSPP, AIU. Doctor of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(2014); Juris Doctor (2019);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- Information and Data Science (2021); Hulusi Musician.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