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個自我:公眾的自我(外在的形象與人格)、私人的自我(私底下與家人好友相處時所展現的真實自己),以及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私密自我(這個內在自我會檢視我們的人生劇本,也就是深植於我們的遺傳基因、生活環境與社會制約的個人動機、傾向與習性)。我們能否擁有正直的品格,取決於藏在深處的私密自我。
大多數人會透過由外而內的途徑,利用自己的公眾自我來發揮影響力。然而,高效能人士會透過由內而外的途徑,利用私密自我的力量來影響別人。假如你真實展現最內在的自己,人們就會基於你的真誠,開始信任你。
當你愈了解自己,心胸愈開放,你就愈能影響其他人。因為人們會感受到,你願意敞開自己接受他人的影響與意見,於是他們也會開始向你敞開自己。唯有先了解自己,才能對他人發揮影響力。
歷史上的偉人教導我們要「了解自己」、「控制自己」與「奉獻自己」。而我想要強調這個順序的重要性。比方說,假設我聽到別人謠傳,某人在背後說我壞話,還要做出對我不利的事。根據我對自己的了解,我會對自己說:「在你對此反應過度之前,請記住,你有些多疑,常認為別人要對你不利。不要根據你的猜測解讀別人所說的話。你該做的是先去找這個人,向他當面求證。」
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?當我意識到自己多疑的傾向,並向別人求證之後,通常會發現先前的擔憂都是毫無根據的。若我擁有正直的品格,我會對你說:「我很生氣,但我願意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,不因情緒化而過度反應。」我根據對自己的了解,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,而不根據未經證實的謠傳攻擊你。因此,當我與你互動時,我願意敞開自己,允許你改變我。
傳奇性的心理學家羅傑斯說,我們內心的平靜被打亂時,就會啟動各種心理防衛機轉,例如否認、理智化、合理化,或是投射。投射指的是,我把自己的動機投射到別人身上。我們根據別人的行為評斷別人,根據自己的意圖評斷自己。
我曾參與在緬因州貝瑟爾地區進行的一項實驗。研究者想了解,受測者在生活中面臨緊要關頭時,會採取哪一種心理防衛機轉。他們界定出四種防衛機轉:理智化、合理化、否認與投射。然後把同類型的人歸為一組,共同進行一項任務。
我的防衛機轉是理智化,因此你可以想像,我們這個小組是由什麼樣的人組成。我們是一群學者,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份職業,是因為這份工作很安全。我們可以逃離現實,遁入自己的腦袋與抽象的理論中。研究者要我們共同完成一項任務,但我們的工作卻一直無法有進展,因為我們只會分析。
待在另一個房間的投射組,他們把自己的動機投射到彼此身上,導致他們總是怪罪別人,最後也陷入泥淖,動彈不得。
否認組的人也一籌莫展,因為每個人都說:「哦,不對,我們的任務不是那樣的。他們並不是要我們做那些事。」
這個實驗再次讓我明白,面對難題時,檢視自身的目的與方法是件非常重要的事,也提醒了我,我很容易因為遁入理智化的世界,而逃避人生的責任。你也可能由於其他的防衛機轉,落入一樣的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