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聖地牙哥市中心著名的Balboa Park公園和Petco Park公園之間,夾著一處特別的游覽觀光區 -瓦斯燈街區Gaslamp Quarter, 這塊極富歷史、文化、節慶、動感、風情的休閑娛樂地,發祥於1867年,百年之后走向衰敗凋敝,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才又開始重建並成功地重鑄輝煌,區內94所維多利亞時代的歷史建筑全部保留,餐館畫廊劇院進駐,繁華更勝往日,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遺產,吸引著各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和夜店客。。。
許多人,包括我自己,並不知道,瓦斯燈街區Gaslamp Quarter的保存和重生,竟和一位年屆古稀的中國人,緊緊地聯系在一起。
他,就是Tom Home譚卓儀,土生土長的聖地牙哥華裔老前輩,一生足跡跨越政界、地產、社區建設、文化交流、慈善、宗教和藝術創作,每一個領域都碩果累累,以至於不論中西,每一次媒體採訪報道他,無不以“傳奇”一詞來形容他的事跡。說來慚愧,如果不是因為不久前本地華人為江俊輝競選州長而舉辦的籌款會,我榮幸認識和了解譚老先生這樣一位傳奇人物的機會,還不知要延后多久。
4月28日,在坐落於半山腰的中華聯合基督教會教堂裡,隨同聖地牙哥SoFun媒體,我有幸再次來到譚卓儀先生跟前,聆聽他傳奇的生平。
“我四歲開始就來這個教會” 譚老眼光安詳環視教堂,仿佛肅寂的空間裡安放著他一生的故事,微笑著,他說:“我今年91歲了!”
父親和教堂:貫穿一生的啟蒙
譚卓儀的父親15歲從中國台山來到美國舊金山,受聖經故事感動給自己取英文名大衛David。父親對譚卓儀一生的影響極其深厚。從採訪的第一個問題開始,譚卓儀就提到了父親:my father is my mentor. 父親是我的楷模。
早期移民生活種種艱難,父親卻以勤勞拼搏和積極融入的姿態,20多歲就開辦了自己的小生意“大衛蔬果公司”,借此養活全家和12個孩子,他給每個孩子的英文名都取自知名人士的名字,寄托對孩子們成才成器的厚望。
“無論多忙多累,家裡有一個規矩不變 – 父親要和全家人一起吃晚飯,邊吃邊聊學校,和一天裡發生的事情”。一餐飯連結著一家人,親密的家庭關系是譚家代代承繼的傳統,也是譚卓儀最初的人生課堂。這種從生活體驗中習得的為人處世,譚卓儀發現,無論用到哪個方面,都自然而然,水到渠成。
四歲孩童的眼裡,教堂是另一個家,更大更豐富的家。既然是家,就要堅如磐石地存在,任何人都受歡迎被看顧,還有,要有足夠的食物,給身體和靈魂,讓一生交付。
見到譚老之前,同行的Tracy就透露了這座教堂的重建過程:新址已選好,近百萬的建造費誰來籌?其時近80歲的譚卓儀挑過了這一重任,以其聲望和人緣,很快募到了30多萬的第一筆捐款!2006年,美麗的中華聯合基督教會教堂在使命步道公園Mission Trail Rigional Park附近拔地而起,除了設有325個座位的聖殿,容納400人的團契大廳,一所教會學校, 還有一個設備齊全的超大廚房。
這裡是譚卓儀和太太名副其實的另一個家,從4歲開始一輩子守望的家。教堂裡的一物一事,他都無比熟悉。眼光掃過前排座椅上整齊的一排聖經,他說,這是某某某的捐獻,共多少錢;再望向高牆上的透光玻璃彩畫,又告我們,每一張畫上都刻著捐獻者的名字。91歲高齡的譚老,不僅記憶驚人,而且健康狀況也很好,採訪那天是周五,剛一落座,他就告訴我們,這個周日禮拜,我做飯,給來崇拜的教友們吃。看我們一時反應不過來,他笑著補充:“我們有一個比餐館還大的廚房,一會我領你們去參觀。”
人生第一課:Candy
譚卓儀一直都記得,幼兒園第一堂課裡學到的第一個單詞:Candy – 糖果!
剛入學校不懂英文的他哇哇大哭,老師舉起一塊糖果,說,Candy,Candy,香甜的糖果讓他的緊張害怕消失了,小小的心靈裡學到了第一個英文單詞,也學到了受用一輩子的道理:學習未知,原來是甜美的有用的。
人生第一課如此朴素深刻。“學必致用”成了譚卓儀駕馭人生的方向盤,逢山過水,在各種崎嶇的道路上都找到出口,抵達目的。
11、12歲時,父親與譚卓儀路過市政大樓時的一次對答,在他好奇而勇敢的心裡播下了從政的種子。
看著氣派的辦公樓和走動的身影,他問父親,這是個什麼地方,裡頭的人們是干什麼的。
“這是市政廳” 父親回答道 “裡面的人制定政策,告訴外面的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,和怎麼做。 外面的人有什麼樣的法令,由裡面的人說了算。”
“我也想要成為裡面的人!” 父親想不到,關於市政廳的話像打樁一樣牢牢釘在了譚卓儀的心田裡。而時代,也總是為那些勇於夢想和行動者創造機會,變不可能為Yes You Can!
這個毫無背景的中國第一代移民的孩子,在加州政壇上創作的佳話,至今沒人超越,也一再地被驚嘆為華裔參政的奇跡。但是,在譚卓儀自己看來,未知的領域雖有困難和障礙,但憑著勇氣和恆心,邊學邊用,奮力向前,就能克服害怕和挑戰,最終收獲甜蜜的回報 – 就像孩童時得到的Candy!
“只要你想,有資格,就是時候”
被問到當年他競選市議員的時機,助力和障礙時,譚卓儀對半個世紀前的政壇風雲清晰如昨。
那時排華法案廢除也沒多少年,20多歲的譚卓儀一邊與哥哥們掙錢養家,一邊關注參政的渠道。一開始他為民主黨候選人幫忙,在眾多的年輕助選人當中,他積極表達自己想竟選的願望,卻被主席善意地潑了冷水,“聖地牙哥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少數族裔的人進得了議會,你想競選,至少10年后再說。”
譚卓儀並沒有氣餒,也不願坐等10年。他繼續積攢經驗人脈,同時尋找機會,終於,他遇到了政治生命中的貴人Mentor,時任共和黨聖地牙哥部主席的海軍上將Less Gehes。上將對他說,“只要你想,有資格,就是時候。” 在這位從一個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上將的“大人物”的幫助下,也靠著自己和兄弟們的努力,1963年,譚卓儀當選聖地牙哥市議員,四年后以87%的壓倒性選票連任。1968年,他當選加州立法院眾議院議員。
譚卓儀的當選之所以成為轟動加州的政壇神話,恰恰說明,少數族裔想擠進白人為主流的政治結構多麼不容易!而之后87%的超高票連任,更以鐵一般的事實說明,聖地牙哥人喜歡務實能干的議員,而少數族裔領袖完全有和主流平起平坐的實力,承擔政治領域的工作。
從生活在不用說英文的“中國城”裡的孩童,到成為聖地牙哥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亞裔市議員、副市長,再到棄政從商,成為成功的地產開發商,譚卓儀見証並經歷了早期排華法案給華裔移民帶來的艱辛,但如曾任聖地牙哥市長和加州州長的皮特•威爾遜(PeteWilson)所說,也實現了“誠實、自律、勤勞、知識以戰勝歧視,並將機會變成成功”的美國夢。”
先驅經驗:不分黨派,合力最重要
基於種種原因,華裔在美國的政治生態一直就是個復雜的嬗變的現象。近年來,華裔參政議政的熱度有所提升,然而和其他在政治上積極發聲的族裔比,依然是投票率較低,政治訴求分歧大,政治影響力較弱的安靜的模范族裔。譚老先生一生涉獵很廣,建樹很多,我們這次訪問的重點是他做為華裔參政先驅的經歷和經驗,為華人社區在美國的健康發展借鑒。
“黨派不重要” 譚卓儀回顧自己的競選經過后總結道,“一開始別人引薦我去見Less Gehes上將時,我也站在門口躊躇過 – 自己到底在做什麼?他是共和黨,我是民主黨呀。但是,他沒有介意我是那個黨,他看中的是我的決心、勇氣和實力,他鼓勵我:“只要你想,有資格,就是時候。”
他把我引進門,在后面推動我,成為我的楷模,如果當年沒有跨越黨派局限的行動,沒有他的鼎力扶助,我可能成不了那個“裡面的人”, 而終身遺憾。
對於身為共和黨人,為什麼背書支持民主黨的江俊輝競選加州州長,譚卓儀的回答很誠懇,很簡單。
“Cross the party line when you see the needs.” 選民投誰的票,要看候選人真實的人格,而不分黨派。譚卓儀舉了麥當勞大王尹集成C.C. Yin的例子:他和太太為江俊輝捐款6萬多美元,尹是忠實的共和黨人。
“我認識江俊輝很多年了,一直都關注他。他是個完全開放而誠實的人,為了原則甚至勇於跟自己黨派的謬誤作戰” 譚卓儀放慢了速度,仿佛從回憶中整理思緒,懇切之意溢於言表。“他完全能信任加州州長一職,如果人們能從過往的記錄來了解他,一定會認同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個體。” 頓一頓,他又繼續說,“加州應該是到了出亞裔州長的時候了,不過,他是否籌夠了錢來獲取民眾足夠的了解和支持,這我不知道。”
寥寥數語,把當今政壇的性質,競選的要害,江俊輝與別不同的優勢和挑戰,全都囊括了。
優秀華裔領袖:蓄勢待發
譚老先生在訪談中多次提起character人格這個詞。我們便問他:優秀個體,有什麼樣的人格特征?
“謙卑但又自信,不必討人歡喜,但要受人尊敬。”
亞裔文化傳統一向強調謙卑,而相對忽視自信。有時難免吃虧。譚卓儀笑著講了個故事:
某熱門職位招人,應者眾,最后兩個名校畢業生進入決戰,面試官問了同樣的問題 – 你覺得自己能做好這份工作嗎?白人畢業生答道:“you bet I can!”; 而中國人畢業生回答的是:“yes I think I can”
“yes I think I can” 譚卓儀把這句典型的中國式允若接連說了三遍,意味深長。身為中國人,我們心領神會,以為故事的結局已一目了然。殊不知譚老先生最后抖開的包袱卻是 —
People today they understand, they look deeper. 今天的人們懂得看穿表面功夫,看一個人的真實自我,和他做出來的事。
在譚卓儀和江俊輝身上,我們看到優秀華裔領袖共同的人格力量和政治風范:
他們都是如此重視家庭,尊敬父母 – 在聖地牙哥4月10日籌款會上,江俊輝說媽媽的言傳身教“我們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,別人終究會看到”就是自己一生奮斗的信條,和動力;而這次訪問期間,譚老先生也多次引用父親對他的教誨,勤奮律己,知恩圖報,尊長愛幼。。。他謹記在心,身體力行。
他們都特別重視社區的和諧共建。或許,儒家“和為貴”的思想在美國這個多民族多文化國家最有實踐的土壤。江俊輝的競選政綱裡,反對種族歧視,促進平等推動多元是他一直的奮斗目標;譚卓儀十分自豪他們的教堂就像一個大熔爐,教友來自老中青幼四代人,和五湖四海各族裔。Sofun問他,從政最大的收獲是什麼?他說,become more involved into the community, making good policy for the city, the state, and the country. 融入社區,為民服務。
他們都深旨溫和中道平衡的政治策略。黨派、政見、種族等不必你死我活,而應求同存異和平共處。其實古今中外,偉大的領袖都是長於理性妥協的高手。近日北大120周年校慶,文史砍柴在《我們為什麼還在懷念蔡元培》裡寫道:“可向現實妥協的理性,並非沒有是非判斷的服從,也非舍棄任何一點理想色彩而對權力的獻媚和獻身,更不是為了保住個人富貴而助紂為虐。而是胸懷大局權衡利弊的智慧結晶。”
經歷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,譚卓儀有著“世事如今已慣,此心到處悠然”的豁達通透。他說,不管發生什麼,美國還是有很多好人,他們想要變革,他們也在變革。American has many good people, they want to change, they did change.
譚卓儀自傳:一本關於勇氣和恆心的書
憑著記了50多年的日記,用3年多的時間,譚卓儀閉門埋首,完成了349頁的英文自傳:Rabbit on a Bumpy Road, A Story of Courage and Endurance. 該書於2014年出版,譚卓儀已87高齡。
自傳的中文版《一直兔子崎嶇的心路歷程:勇氣和恆心的故事》也已付印,譚卓儀安排了6月份前往中國的北京上海巡回書展。我們預祝譚老先生書展順利,中美讀者借由他的自傳更好的了解數代美國華人的奮斗歷程,了解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。
他的一生,正是一本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的書。此起彼伏的傳奇,贊嘆不已的才藝,引人入勝的故事,一個小時的訪問,我們領略的只是冰山一角,已尺幅不能盡述。於我,最深的感觸,是,他用一生的知行合一,給美國夢的追尋者和締造者提了一個問題:在美國這片新大陸上,千千萬萬先來后到的移民們,到底何謂社稷主流?誰來主宰命運浮沉?
我以為,無論是在美國,中國,還是地球的哪個角落,譚卓儀都一樣能成功。因為,他視自己為主人翁。